清晨被窗外嗚嗚叫的鳥吵醒,這種聲音在台灣鄉間特別常見。牠們不是那種清脆的啼叫,而是帶著點哀怨的嗚嗚聲,像是被誰欺負了一樣。我常想,這些小傢伙到底在訴說什麼呢?是找不到伴侶?還是天氣太熱在抱怨?這種聲音總讓人忍不住想探頭看看。
說到鳥類的叫聲,其實每種鳥都有自己獨特的「語言」。台灣常見的幾種鳥叫聲對比起來特別有趣:
鳥類名稱 | 叫聲特徵 | 常出現時段 |
---|---|---|
白頭翁 | 清脆的「啾啾」聲 | 清晨至午前 |
綠繡眼 | 細碎的「唧唧」聲 | 全天不定時 |
紅嘴黑鵯 | 響亮的「嘎嘎」聲 | 傍晚時分 |
我們的主角 | 低沉的「嗚嗚」聲 | 特別愛在午後 |
最近發現這些嗚嗚叫的鳥特別喜歡在我家後院的芒果樹上聚集。牠們總是一群五六隻,輪流發出那種獨特的叫聲,像是在開什麼重要的會議。有時候我會偷偷錄下這些聲音,放給懂鳥的朋友聽,他們說這可能是某種求偶行為,或是領域宣示的方式。
觀察這些小生物真的很有意思。牠們的叫聲會隨著季節變化,夏天特別活躍,冬天就安靜許多。有時候颱風要來之前,牠們的叫聲會變得特別急促,像是提前在警告我們什麼。這讓我想到老一輩常說的「鳥先知」,看來還真有幾分道理。
住在都市的朋友可能很難體會這種樂趣。水泥叢林裡除了鴿子和麻雀,很少能聽到這麼多樣的鳥叫聲。建議大家有空到郊外走走,靜下心來聽聽這些自然的聲音。說不定你也會愛上這些愛嗚嗚叫的小鄰居呢!
嗚嗚叫的鳥是什麼?台灣常見會鳴叫的鳥類介紹
最近走在公園或山區,總能聽到各種鳥兒在唱歌,特別是有種「嗚嗚」的聲音特別引人注意。其實台灣有好多種鳥類都會發出獨特的鳴叫聲,有些甚至會模仿其他聲音呢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種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鳴禽,下次聽到鳥叫聲時,你就可以猜猜看是誰在唱歌啦~
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白頭翁了,牠們的叫聲很清脆,常常發出「啾啾啾」的聲音,而且超級愛講話,一群白頭翁聚在一起的時候簡直像在開聊天大會。再來是綠繡眼,這種小可愛的叫聲比較細柔,有時候會聽到「吱吱吱」像在撒嬌的聲音,尤其在春天的時候特別活躍。
鳥類名稱 | 叫聲特徵 | 常見地點 |
---|---|---|
白頭翁 | 清脆「啾啾」聲,喜歡群體鳴叫 | 都市公園、校園 |
綠繡眼 | 細柔「吱吱」聲,音調較高 | 低海拔樹林 |
五色鳥 | 「咚咚咚」像木魚聲 | 中低海拔森林 |
台灣藍鵲 | 沙啞「嘎嘎」聲 | 郊山、丘陵地 |
夜鷺 | 低沉「嗚嗚」聲 | 濕地、河邊 |
說到那個特別的「嗚嗚」聲,很有可能是夜鷺發出來的喔!這種鳥白天看起來呆呆的,但到了黃昏或夜晚就會開始發出低沉的鳴叫,有時候聽起來還有點像在哭呢。另外五色鳥的叫聲也超特別,牠們會發出「咚咚咚」的聲音,就像廟裡在敲木魚一樣,第一次聽到的人常常會以為是有人在敲東西。
台灣藍鵲的叫聲也很容易辨認,雖然長得很漂亮,但叫聲卻有點沙啞,常常「嘎嘎嘎」地叫,而且牠們很聰明,會互相呼叫同伴。這些鳥類的叫聲其實都有牠們的特殊意義,有的是在求偶,有的是在宣示地盤,下次聽到時不妨停下腳步,觀察看看是哪些小傢伙在跟你打招呼!
為什麼鳥會嗚嗚叫?解析鳥類鳴叫的5個主要原因
每次清晨被窗外鳥叫聲吵醒時,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小傢伙到底在說什麼?其實鳥類的鳴叫就像我們人類聊天一樣,背後藏著好多有趣的原因呢!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鳥兒們「開演唱會」的5個常見目的,下次聽到鳥叫時你就能當個小小翻譯家啦~
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求偶啦!春天一到,公鳥們就會使出渾身解數用歌聲吸引母鳥注意,就像人類男生在女生面前耍帥一樣。有些鳥種甚至會模仿其他聲音來增加自己的魅力值,簡直就是鳥界的才藝表演。
鳴叫原因 | 常見鳥種 | 叫聲特徵 |
---|---|---|
求偶 | 畫眉鳥、夜鶯 | 旋律複雜、重複性高 |
宣示地盤 | 麻雀、白頭翁 | 短促尖銳、頻率高 |
警戒危險 | 喜鵲、烏鴉 | 急促連續、音量超大 |
再來就是地盤保衛戰,鳥兒們會用叫聲告訴其他同類「這塊地是我的!」,特別是繁殖季節時更明顯。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兩隻鳥對叫得超激烈,那八成就是在吵架爭地盤,跟人類鄰居為了停車位吵架有87分像。
第三個原因是警戒危險,當發現附近有貓咪、蛇或是人類靠太近時,鳥群中負責站哨的個體就會發出特定叫聲警告同伴。這種叫聲通常很尖銳而且會一直重複,聽到這種聲音時不妨觀察四周,說不定就能發現讓鳥群緊張的源頭喔!
第四種情況是親子溝通,特別是剛離巢的幼鳥會用特別的叫聲跟爸媽保持聯絡。有時候我們會在樹下聽到「啾啾啾」的稚嫩叫聲,抬頭看就會發現小傢伙在等爸媽帶食物回來,那個畫面真的超可愛的!
最後就是日常社交啦,鳥群之間也會用叫聲來交流資訊,比如哪裡有好吃的、天氣要變了之類的。科學家發現有些鳥類的社交叫聲複雜程度堪比人類語言,只是我們還聽不懂而已。下次看到一群鳥在樹上吱吱喳喳,說不定牠們正在開早餐會報呢!
如何分辨不同鳥類的嗚嗚叫聲?實用辨識技巧
走在公園或山徑上,總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鳥鳴聲,但你知道這些「嗚嗚叫」背後是誰在唱歌嗎?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,就能輕鬆辨識這些空中音樂家。首先最重要的是培養「聽覺記憶」,就像記住朋友的聲音一樣,多聽幾次自然就能認出來。建議可以下載一些鳥類叫聲的APP,先從常見的幾種開始練習,慢慢建立自己的聲音資料庫。
另一個實用的方法是注意叫聲的「節奏模式」。不同鳥類的叫聲就像不同的音樂節拍,有的輕快短促,有的則是悠長連貫。比如白頭翁的叫聲是「啾、啾、啾」三連音,而綠繡眼則會發出「唧唧喳喳」的連續鳴叫。把這些特徵記下來,下次聽到時就能馬上聯想到。
鳥類名稱 | 叫聲特徵 | 出現時段 | 常見地點 |
---|---|---|---|
麻雀 | 短促的「啾啾」聲 | 整天 | 都市、公園 |
五色鳥 | 響亮的「叩叩叩」木魚聲 | 清晨、黃昏 | 樹林、郊山 |
夜鷺 | 低沉的「呱~呱~」 | 夜晚 | 濕地、河岸 |
紅嘴黑鵯 | 多變的「啾哩~啾哩~」 | 白天 | 低海拔山區 |
除了聲音本身,觀察鳥類出現的環境和時間也很重要。像是清晨最容易聽到畫眉鳥的婉轉歌聲,而夜行性的貓頭鷹則會在深夜發出「嗚~嗚~」的叫聲。如果是在都市公園,聽到的大多是麻雀、白頭翁這些適應力強的鳥類;若走到郊山步道,就有機會遇見台灣特有種的鳥類,像是台灣藍鵲的獨特叫聲。
最後要分享的是「行為辨識法」。很多鳥類在叫聲的同時會伴隨特定行為,例如求偶時的叫聲特別婉轉,警戒時的叫聲則較為急促。黑冠麻鷺在受驚嚇時會發出「嘎~」的沙啞叫聲,而平常幾乎是安靜無聲的。多觀察這些細節,就能更準確地辨識鳥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