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朋友創業都在問「好听的公司名字英文」要怎麼取,畢竟一個好的英文公司名不僅要讓外國客戶好記,還要符合品牌調性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取名的小技巧,還有一些實際案例給大家參考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,英文公司名最好簡潔有力,2-3個音節最容易讓人記住。比如科技公司常會用「Tech」結尾,像「InnoTech」、「CloudTech」都很常見。如果是文創類的公司,可以用「Studio」、「Creative」這些字眼,例如「MoonStudio」就很有文青感。
這裡整理幾個不同產業常用的英文命名方式:
產業類型 | 常用字根 | 範例名稱 |
---|---|---|
科技公司 | -Tech, -Soft, -Sys | NexaTech, BlueSoft, SmartSys |
設計公司 | -Design, -Creative | LunaDesign, PixelCreative |
餐飲品牌 | -Bistro, -Kitchen | SunBistro, UrbanKitchen |
時尚品牌 | -Style, -Wear | ZenStyle, PureWear |
取英文公司名時,發音也很重要。建議先唸唸看順不順口,避免太拗口的組合。像「ZyloTech」就比「XqstTech」好唸多了。另外要注意文化差異,有些字在英文裡可能有負面意思,最好先查清楚。
現在很多新創公司喜歡用造字的方式,把兩個有意義的字組合起來。比如「Netflix」就是「Internet」加「Flicks」(電影的俚語)。這種取名方式既獨特又能傳達品牌理念。台灣的「Gogoro」也是很好的例子,把「Go」和「Goro」(日文「轉動」)結合,很有記憶點。
如果是服務在地市場的公司,可以考慮中英文諧音的玩法。像飲料店「ComeBuy」就是取自「快買」的諧音,既好記又有趣。這種取名方式在台灣特別受歡迎,能讓消費者會心一笑。
創業者如何取個好聽的英文公司名?這可是讓很多剛起步的老闆頭痛的問題啊!畢竟名字就像公司的門面,既要好記又要能傳達品牌精神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,幫你避開那些取英文公司名時容易踩的雷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發音問題,台灣人常常會用中文思維去拼英文單字,結果取出來的名字外國人根本念不出來。建議可以找幾個英語母語的朋友幫忙測試,看看他們能不能順利發音。另外也要考慮到網域名稱的可用性,現在好記的.com網址都被搶得差不多了,最好先上網查查看你想要的網址還能不能註冊。
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取名方向給大家參考:
取名類型 | 優點 | 注意事項 | 範例 |
---|---|---|---|
創辦人名字組合 | 有個人特色 | 可能太長或難記 | Branson (維珍集團) |
行業關鍵字 | 直接傳達業務內容 | 容易跟同業撞名 | TechGuru |
造字或縮寫 | 獨特且商標容易註冊 | 需要花時間建立品牌認知 | Skype (原意Sky peer) |
地理名稱 | 有在地連結性 | 國際化可能受限 | Taipei101 |
再來就是要考慮文化差異了,有些字在英文裡可能有負面意思或奇怪聯想。像是之前有家台灣公司想用「Zion」當名字,後來發現這個字在國外有強烈的宗教意涵,跟他們的科技產品完全不搭。建議取名前一定要多做功課,查查這個字在各國有沒有特殊意義。
最後提醒大家,公司名最好要能跟著業務一起成長。很多創業者一開始只做本地市場,取的名字很台灣味,但後來想拓展國際就發現名字變成障礙。像是有家做文創的公司叫「Taiwanese Cutie」,雖然在台灣很受歡迎,但歐美客戶看到都覺得太幼稚不專業。
最近走在台北街頭,發現越來越多新創公司的招牌都是英文名字,連辦公室玻璃門上的logo也走國際風。為什麼台灣新創都愛用英文公司名?其實這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命名偏好,更是整個創業生態的轉變。從早期傳統產業的「XX實業」到現在滿街的「Something Tech」,這種命名趨勢其實跟台灣新創團隊的市場定位、募資策略有密切關係。
先說最實際的層面,用英文名字在國際市場就是比較吃香。很多台灣新創從第一天就把目標放在海外市場,取個老外看得懂的名字,在參加CES或Web Summit時,展位前的交流門檻瞬間降低不少。我認識的幾個團隊都說,用英文名在LinkedIn被搜尋到的機率硬是比中文名高,連投資人會議也更容易約到。
常見新創英文命名類型分析:
類型 | 例子 | 適用產業 | 背後思維 |
---|---|---|---|
科技感 | Nexify, Quantron | AI/區塊鏈 | 強調技術前瞻性 |
生活化 | Pinkoi, Lalamove | 電商/服務 | 親切好記 |
縮寫派 | Dcard(Door+Card), 91APP | 社群/軟體 | 簡潔有力 |
混搭風 | Gogoro, ShopBack | 硬體/零售 | 中西合璧 |
另一個關鍵是人才招募。現在工程師和設計師的求職習慣改變了,年輕世代更習慣用英文介面的求職平台,像是CakeResume或LinkedIn。取英文公司名在這些平台曝光時,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「跟得上時代」。有HR朋友跟我分享,同樣的職缺,英文公司名收到的履歷量平均多出三成,而且海外人才的投遞意願明顯提高。
不過這股風潮也引發一些有趣的現象。有些團隊為了取個響亮的英文名,會找命名顧問或花大錢買域名,結果產品還沒上線就先燒掉一筆預算。還有些公司內部明明都講中文,卻硬要取英文名,導致客戶打電話來都念得七零八落。這些都是創業者在跟風之前要想清楚的現實問題。
什麼樣的英文公司名最容易讓人記住?這5個取名技巧超實用!
每次看到那些超好記的英文公司名,是不是都覺得超厲害的?其實取個讓人過目不忘的英文公司名是有訣竅的!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台灣創業圈最愛用的命名技巧,保證讓你取名字不再頭痛。首先要注意的是,好的公司名通常都具備「簡短有力」這個特點,像Apple、Nike這種單字名稱,唸起來順口又好記,比起一長串的單字組合更容易留在客戶腦海裡。
再來就是要考慮「發音難易度」,特別是台灣人普遍英文程度中等,太拗口的名字反而會造成反效果。建議可以挑選母音結尾的單字,像是「-y」、「-o」結尾的詞彙,發音上會更流暢。舉例來說,Foodpanda就比Fooddelivery好記多了對吧?另外也要注意名字是否容易拼寫錯誤,畢竟客戶要Google你的時候拼錯就尷尬了!
取名技巧 | 好記範例 | 難記範例 |
---|---|---|
簡短有力 | Zoom | 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 |
發音順暢 | Uber | Xzylophone |
有意義連結 | Amazon(象徵規模龐大) | AbcdCompany |
創意組合 | Netflix(Internet+flicks) | Telcomplus |
在地化調整 | PChome(台灣人熟悉的縮寫) | ComputerHome |
說到創意組合,這招在矽谷超流行!把兩個相關單字結合起來創造新詞,像是Microsoft就是Microcomputer+Software的組合。台灣也有不少成功案例,像是「蝦皮Shopee」就是把Shopping和happy混搭,唸起來可愛又好記。不過要注意組合後的發音是否自然,硬湊的結果可能會很尷尬。
最後要提醒的是,取英文名時最好先做個簡單的市場調查。問問身邊朋友看到名字的第一印象是什麼?會不會聯想到奇怪的意思?畢竟文化差異很大,像台灣人覺得很酷的名字,在國外可能有負面涵義。曾經有家公司取名為「PeeCola」,在英語系國家就完全行不通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