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融鼎

苗融鼎

風水玄學

山南水北陰陽學 古人智慧超有趣 | 台灣地名也有陰陽?快來長知識 | 陰陽地名冷知識 台灣人要知道

在台灣生活久了,總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理現象。說到「山南水北 阴阳」,這其實是古人觀察自然得出的智慧結晶。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台灣有些地名會帶著「陽」字,像是桃園的「楊梅」、台南的「新營陽」?這背後可是大有學問的呢!

古人認為萬物都有陰陽之分,就連山川河流也不例外。他們發現太陽從東邊升起,所以山的南面能曬到更多陽光,水的北岸也比較溫暖。於是就有了「山南為陽,水北為陽」的說法。這個概念不僅影響了風水,還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地名裡。來看看這個簡單的對照表:

方位 陰陽屬性 常見地名舉例 氣候特徵
山的南面 洛陽、衡陽 日照充足較溫暖
山的北面 華陰、江陰 背光較陰涼
河流的北岸 瀋陽、漢陽 地勢平坦日照多
河流的南岸 淮陰、湯陰 容易積水較潮濕

記得去年去台南玩的時候,當地朋友帶我去看曾文溪。他指著北岸說:「這邊以前就叫『曾文陽』,因為在溪的北邊啊!」這種命名方式在台灣其實很常見,只是現代人不太注意而已。像淡水河的北岸發展得比較早,可能也跟這個陰陽概念有關。

有趣的是,這種陰陽觀不僅影響地名,還關係到古人的居住選擇。他們喜歡把房子蓋在「陽」的位置,這樣冬天比較暖和,夏天又不會太熱。現在很多老一輩的台灣人蓋房子還是會考慮這個,我阿公以前就常說:「阮兜要起在山的南邊,卡袂寒啦!」這種智慧真的很有道理,畢竟台灣冬天東北季風那麼強,住在山北面真的會冷到受不了。

山南水北 阴阳

古人為什麼説『山南水北為陽』?原來跟太陽有關!這個有趣的說法其實蘊含著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。在台灣我們常聽到「陽明山」、「淡水河北岸」這樣的地名,其實都跟這個概念有關聯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,為什麼古人會用太陽的方位來定義陰陽。


在古代沒有現代科學儀器的情況下,人們主要依靠太陽的運行來判斷方位。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、西方落下,在北半球(包括台灣)的我們,太陽軌道會偏南。所以山的南面因為整天都能曬到太陽,就被稱為「陽面」;而山的北面則因為日照時間短,自然就是「陰面」了。至於河流的部分,因為水會反射陽光,北岸反而能接收到更多陽光照射,所以「水北為陽」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下面這個表格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楚理解:

地形 面向 陰陽屬性 原因
南面 日照時間長
北面 日照時間短
河流 北岸 水面反射陽光
河流 南岸 陽光被對岸遮擋

這個概念在台灣很多地名中都看得到痕跡。像是台北的「陽明山」,就是因為位於大屯山南麓而得名;而「淡水河北岸」的區域,自古就是比較興旺的聚落。古人這種觀察自然的方式,其實很符合我們台灣人常說的「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」的生活智慧。下次經過這些地方時,不妨想想看是不是真的符合「山南水北為陽」的道理。

這種陰陽的分法不僅影響了地名,也深深融入傳統風水觀念。台灣很多老一輩的人在買房子或蓋房子時,還是會考慮到「坐北朝南」的格局,就是希望能夠獲得充足的陽光。雖然現代建築技術發達,但這種源自自然的智慧,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呢。

台灣哪些地名暗藏陰陽玄機?在地人都不一定知道,其實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街名、里名背後,都藏著古人對風水陰陽的講究。今天就來揭秘幾個超有趣的例子,下次經過這些地方時,感受會完全不一樣喔!

先講台北的「陰陽街」(現在叫昆明街),這裡以前真的是按照陰陽五行來規劃的!清朝時街道東側屬陽、西側屬陰,連房子坐向都有特殊安排。還有台南的「八卦里」,整個聚落就是照八卦陣形建造,老一輩說這樣可以聚財又避邪,超神奇的啦~


地名 所在縣市 陰陽玄機 有趣現象
車埕 南投 「埕」字屬陽,但實際是山陰聚落 陰陽反轉的鐵道秘境
虎尾寮 台南 虎屬陽、寮屬陰的平衡地名 當地建物多坐東朝西取平衡
鶯歌 新北 原名「鷹哥」太陽剛改陰柔字 陶瓷產業興盛與地名轉化有關

台中「大雅」這個地名也超有意思!原本平埔族語是「陽」的意思,但漢人來開墾時覺得太曝曬,故意在周邊種很多樹來調和陰陽。現在那邊的稻田和樹蔭比例還是保持得很剛好,根本是活的風水教科書啊!

高雄「左營」舊稱「興隆庄」,後來因為軍營在「左」屬陽、民居在「右」屬陰,才改成現在的名字。當地老人家說,以前連軍人放假去市區走的路線都有講究,要走特定路線才能陰陽調和,超講究的~

桃園「陰影窩」這地名超直白!因為地形三面環山陽光被擋住,古人直接這樣取名。但有趣的是後來居民在窩口種桃花,用陽氣來平衡,現在春天時整片桃花林爆炸美,根本是古人智慧的生活應用嘛!

山南水北 阴阳

陰陽地名怎麼來的?3分鐘看懂古人智慧,其實這些有趣的地名背後都藏著老祖宗觀察自然的智慧結晶。台灣各地都有以「陰陽」命名的地點,像是陽明山、陰寮這些地方,可不是隨便亂取的喔!古人用陰陽來區分地形方位,陽代表向陽、溫暖的地方,陰則是背陽、陰涼處,這種命名方式既直觀又實用。

講到陰陽地名,最經典的就是跟太陽位置有關。古人發現山脈的南坡日照充足,就習慣叫「陽」;北坡終年陰涼,自然就叫「陰」。像台北的陽明山原名「草山」,後來因為位於七星山南麓日照充足才改名,而台南的「陰寮」就是因為在曾文溪北岸背陽得名。這種命名法連外國人來台灣玩都會覺得超有趣!

除了方位,古人還會用陰陽來區分地形特徵。像是「陽」常出現在地勢開闊、水源充足的地方,適合耕種;「陰」則多用在峽谷、密林這類環境。下次看到這類地名,大概就能猜到當地的地理特徵了。這裡整理幾個台灣常見的陰陽地名給大家參考:

地名類型 代表例子 位置特徵 命名原因
陽地名 陽明山 七星山南麓 日照充足
陰地名 陰寮(台南) 曾文溪北岸 背陽陰涼
陽地名 陽金公路 金山至陽明山路段 連接多個向陽區域
陰地名 陰影山(苗栗) 山谷背風面 終年陰暗潮濕

其實這些陰陽地名不只台灣有,整個華人圈都很常見。像是中國的「洛陽」在洛水之北、「衡陽」在衡山之南,都是同樣的命名邏輯。古人沒有GPS,靠這種方式就能清楚標記位置,是不是很聰明?現在我們開車用導航可能覺得沒什麼,但想想以前的人光靠地名就能判斷方位環境,真的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啊!

有煩惱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掌握未來發展!

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