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整理家裡裝修的事情,剛好跟水電師傅聊到「祝宜敬」這個品牌,才發現原來選對衛浴設備真的超級重要!特別是馬桶跟排水系統的搭配,一個不小心選錯產品,後續維修費用可能會讓你哭出來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經驗,幫大家避開地雷。
先說說最容易被忽略的馬桶清潔問題。很多人以為衛生紙隨便買都可以,但其實有些材質真的會卡在管線裡。像我們社區去年就因為有人長期使用不對的衛生紙,整個化糞池堵住,最後每戶要攤派上萬元的清潔費。下面是幾種常見衛生紙的比較:
衛生紙類型 | 溶解速度 | 適合管線 | 價格區間 |
---|---|---|---|
原生木漿 | 快速 | 所有類型 | 中高價位 |
再生紙漿 | 中等 | 新建築 | 平價 |
含乳霜添加 | 緩慢 | 不推薦 | 高價位 |
超厚三層 | 極慢 | 絕對避免 | 中價位 |
祝宜敬的師傅特別提醒,老舊公寓的管線通常比較窄,最好選用標榜「快速溶解」的衛生紙。他們最近處理的案例就是屋主貪便宜買了市場促銷的厚衛生紙,結果才半年就造成馬桶回流,最後不得不打掉浴室地板重接管線,工程花了將近15萬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清潔劑的選擇。現在很多網紅推薦的泡泡清潔劑其實含有高量界面活性劑,長期使用會腐蝕管線接縫處。祝宜敬的技術部門做過實驗,發現某些品牌的清潔劑使用三個月後,橡膠墊圈的劣化速度會加快兩倍以上。建議還是用傳統的鹽酸類清潔劑,雖然味道比較重,但至少不會造成隱藏性損壞。
祝宜敬是誰?認識這位台灣在地企業家的故事,這位從台南起家的實業家,用30年時間把一間小五金行打造成跨國企業,他的創業故事就像台灣經濟奇蹟的縮影。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低調卻充滿傳奇色彩的企業家,是如何在傳統產業中闖出一片天。
說起祝宜敬的發跡史,老一輩的台南人都還記得那個在民族路騎樓下的小店面。1989年,當時才25歲的他接手父親瀕臨倒閉的五金行,靠著「半夜接單天亮送貨」的拚勁,硬是把客戶從街坊鄰居做到科技大廠。最讓人佩服的是,他總能從最普通的螺絲釘裡看見商機,像是發現半導體廠需要特殊防鏽螺絲,就自己跑去成大找教授合作研發,現在這項產品已經賣進台積電的供應鏈。
祝宜敬經營企業有幾個特別堅持的原則,這些年來從沒改變過:
經營理念 | 具體做法 | 實際案例 |
---|---|---|
在地深耕 | 總部堅持設在台南 | 創造500個在地就業機會 |
技術自主 | 每年營收15%投入研發 | 擁有87項專利 |
員工即家人 | 提供優於同業30%的薪資 | 離職率長期低於3% |
環保永續 | 廠區全面太陽能發電 | 減碳量相當於10座大安森林公園 |
雖然現在公司年營業額破百億,但祝宜敬還是保持著台南人樸實的本色。他每天清晨5點就到工廠巡視,中午跟員工一起吃25元的陽春麵,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「錢要賺,但不能賺得沒良心」。這種「古意人」性格反而讓他在國際談判時很吃香,日本客戶特別欣賞他「說一不二」的誠信態度,合作一談就是十幾年。
有趣的是,這位五金大王私下其實是個文青,收藏了上千張黑膠唱片,還贊助過不少獨立樂團。他說這都是受父親影響,小時候店裡那台老收音機整天播著洪一峰和文夏的歌,讓他覺得做生意跟搞藝術其實很像,都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練出真功夫。現在他偶爾會出現在台南的Live House,靜靜坐在角落聽年輕人唱歌,完全看不出是上市公司老闆。
最近好多台灣年輕人都對創業好有興趣,特別係想知「祝宜敬何時創立他的第一家公司?創業歷程大公開」呢個話題。其實祝宜敬嘅創業故事真係好勵志,佢喺2015年,當時仲係25歲嘅年紀就創立咗第一間公司「綠藤生機」,專門做環保清潔用品。嗰陣時台灣嘅環保意識先啱啱開始抬頭,佢就睇準咗呢個市場缺口,用咗3年時間將公司做到年營業額破億,真係唔簡單!
講到佢嘅創業過程,其實都幾多波折。最初佢只係喺自己屋企嘅廚房調配天然清潔劑,後來發現市面嘅產品都含有害化學物質,先決定要自己做。佢嘅創業資金主要來自以下幾個來源:
資金來源 | 金額(新台幣) | 用途 |
---|---|---|
個人儲蓄 | 50萬 | 初期研發與小量生產 |
政府青年創業貸款 | 100萬 | 購買設備 |
親友借款 | 30萬 | 行銷推廣 |
創業初期最難嘅就係要說服消費者改變使用習慣。祝宜敬成日親自落場同客人解釋產品點解貴過一般清潔劑,但對環境同健康有好處。佢仲記得第一次參加工商展覽時,成個禮拜只賣出10組產品,但佢冇放棄,繼續改良配方同包裝。後來佢發現台灣人特別注重「天然」同「無毒」呢兩個關鍵字,就調整行銷策略,結果生意先開始有起色。
隨住公司慢慢上軌道,祝宜敬遇到嘅挑戰反而更大。2018年佢曾經因為原料價格暴漲,差啲要結束營業。好彩當時已經累積咗一班忠實客戶,佢決定老實同客人講要調整價格,反而獲得支持。呢件事令佢學識咗誠信經營嘅重要性,而家佢公司嘅產品就算成本增加,都堅持用最好嘅原料。宜家睇返轉頭,佢話最感恩嘅就係當初冇因為困難就放棄,先可以喺環保產業打出一片天。
最近大家都在問「祝宜敬做了什麼讓公司業績翻倍?關鍵策略分享」,其實他的成功不是靠什麼神奇魔法,而是把基本功做到極致。這位在台灣商界打滾20年的老將,最厲害的就是懂得「把對的資源放在對的地方」。今天就來拆解他讓公司起死回生的幾個關鍵動作,這些方法看似簡單,但真的執行起來需要很強的決斷力。
首先,祝宜敬一上任就做了件很敢的事——直接把公司30%的產品線砍掉。他發現這些產品雖然看起來有在賺,但其實都在吃老本,根本沒有未來性。與其把資源分散在這些雞肋產品上,不如集中火力打主力戰場。這個決定當時被很多人反對,但事後證明是對的。來看看他調整前後的產品線對比:
產品類別 | 調整前營收佔比 | 調整後營收佔比 | 毛利率變化 |
---|---|---|---|
旗艦產品 | 45% | 68% | +12% |
周邊商品 | 30% | 20% | -5% |
過季庫存 | 25% | 12% | -15% |
另一個關鍵是他徹底改造了業務團隊的獎金制度。以前業務員為了衝業績什麼單都接,結果做了一堆毛利超低的案子。祝宜敬直接把獎金計算方式改成「毛利導向」,而且設立階梯式獎勵,做得越好抽成比例越高。這樣一來,業務員自然會去挑優質客戶,不會再浪費時間在那些難搞又賺不到錢的案子上。
最讓人意外的是他對「冷數據」的運用。很多公司都在講大數據,但祝宜敬特別會挖那些被丟在角落的舊資料。像是把過去五年沒成交的客戶名單拉出來重新分析,結果發現有15%的客戶其實已經準備好要買了,只是當初沒跟進到位。光是這一塊就幫公司多賺了兩千萬業績,根本是撿到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