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從心出發的說話藝術
聖經裡有句話說「入口的不能污穢人 出口的乃能污穢人」,這句話真的很有意思。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,再怎麼不乾淨頂多就是拉肚子,但從嘴巴說出來的話,卻可能傷人很深,甚至影響一輩子。這讓我想起台灣人常說的「話到嘴邊留三分」,真的是很有智慧的生活哲學。
我們身邊總會遇到一些說話很直接的人,他們常說「我這個人就是直腸子」,但其實很多時候,這種「直爽」反而成為傷害別人的藉口。就像在Line群組裡,常常看到有人不經思考就傳出帶刺的訊息,事後再說「我只是開玩笑」,但被傷害的感覺已經造成了。這種情況在職場特別明顯,一句不恰當的批評,可能就會毀掉同事一整天的好心情。
說話類型 | 可能造成的影響 | 改善建議 |
---|---|---|
批評指責 | 讓人感到挫折 | 先說優點再建議 |
八卦閒話 | 破壞人際關係 | 避免談論不在場的人 |
負面抱怨 | 影響團隊士氣 | 改為建設性討論 |
台灣人有句俗語說「一句話讓人笑,一句話讓人跳」,真的很有道理。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注重飲食衛生,卻很少人教我們要注重「說話衛生」。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言語暴力造成的傷害,有時候比身體暴力更難癒合。特別是現在網路發達,隨手打出的負面留言,可能就像潑出去的水,想收都收不回來。
記得有次在夜市看到一位媽媽當眾罵小孩「你怎麼這麼笨」,那個小孩當下就哭了。旁邊的阿嬤馬上說:「不要這樣說啦,小孩子會記在心裡的。」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。我們常常忘記,話語是有重量的,特別是在情緒上來的時候,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最傷人。這也讓我想到,為什麼台灣的長輩總說「生氣的時候不要說話」,因為這時候說的話,通常都會後悔。
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,我們更要注意自己「出口」的內容。隨便一個留言、一則限時動態,都可能成為傷害別人的利器。有時候我們覺得只是在抒發心情,但對看到的人來說,可能就像一把刀插在心上。這不是要大家變得虛偽,而是學會在說話前多想一下,這句話說出去會帶來什麼影響。
耶穌為什麼説入口的食物不會讓人變髒?原來重點在這裡。這句話出自《馬可福音》,當時法利賽人批評耶穌的門徒吃飯前沒洗手,耶穌卻說「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,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」。這句話乍聽有點難懂,但其實背後藏著超重要的信仰觀念!
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猶太人的飲食禁忌有多嚴格。根據摩西律法,他們把食物分成「潔淨」和「不潔淨」兩大類,連煮飯鍋具都要分開使用。但耶穌要打破的不是飲食規範本身,而是那種「只在乎表面規矩」的心態。就像現在有些人去教會很認真打卡,但私下對家人同事卻很刻薄,這才是真正需要改變的。
表面行為 | 內心狀態 | 耶穌的看法 |
---|---|---|
洗手禮儀 | 驕傲自義 | 這不是重點 |
吃豬肉 | 心存感恩 | 不會被定罪 |
守安息日 | 律法主義 | 失去意義 |
耶穌真正在乎的是我們「心裡裝什麼」。如果心裡充滿嫉妒、驕傲、自私,這些「垃圾」從嘴巴說出來才會真正傷害人。反過來說,就算吃了傳統認為不潔淨的食物,只要心存感謝、用愛心待人,根本不會影響你跟上帝的關係。這不是叫我們完全不顧衛生啦,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屬靈原則上。
當時門徒們一定很震驚,因為這完全顛覆了他們從小到大的宗教觀念。就像現在如果有人跟你說「不用每個禮拜天上教會,只要真心愛人就是敬拜」,你可能也會覺得怪怪的吧?但這就是耶穌要傳達的——信仰不是外在的表演,而是內在生命的改變。
基督徒該怎麼理解『心裡發出的才會污穢人』這句話?這句話其實是耶穌在馬可福音7章提到的,當時他在回應法利賽人關於潔淨禮儀的質問。耶穌強調真正的污穢不是來自外在環境或飲食,而是人內心產生的惡念與敗壞。這對我們現代基督徒來說,是個很重要的提醒——信仰不是只在乎外在行為是否符合規範,更要檢視內心真實的光景。
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「表面虔誠」的狀態,比如準時參加聚會、熱心事奉、遵守教規,但內心可能充滿驕傲、論斷、嫉妒等負面情緒。耶穌要我們明白,這些從心裡發出來的才是真正需要對付的問題。就像一個杯子,外面擦得再乾淨,如果裡面裝的是髒水,喝下去還是會生病。
外在行為表現 | 可能對應的內心狀態 |
---|---|
熱心參與服事 | 可能是為了得到認同 |
嚴格遵守規條 | 可能隱藏著律法主義 |
常指出別人錯誤 | 可能是自我優越感作祟 |
這段經文也提醒我們,信仰生活不能只停留在「不要做什麼」的層次。很多基督徒會努力避免明顯的罪,像是說謊、偷竊、犯姦淫等,但耶穌要我們更進一步——連心裡的怒氣、淫念、貪心都要對付。因為這些內在的惡念就像種子,如果不及時處理,終究會長成具體的罪行。當我們承認自己內心的軟弱,才能真實經歷神的恩典與改變。
從實際生活來看,這句話對人際關係特別有幫助。我們常覺得是別人的言行冒犯了自己,但耶穌提醒我們,真正影響我們的往往是自己的解讀和反應。同樣一句話,有人聽了覺得被冒犯,有人卻能一笑置之,差別就在於內心的狀態。如果我們心裡充滿善意與包容,就不容易被外在的事物「污穢」。
馬太福音15章告訴我們:髒的不是食物而是人心。這段經文真的很有意思,耶穌當時直接打破猶太人對飲食潔淨的傳統觀念,提醒大家真正該在意的是內心的狀態。這讓我想起現在台灣社會,很多人整天在糾結什麼食物健康、什麼不健康,卻忘記檢視自己的心是不是早就被各種負面想法污染了。
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,比如:
外在行為 | 內在動機 |
---|---|
嚴格遵守飲食禁忌 | 可能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自制力 |
對別人挑三揀四 | 其實是自己內心充滿批判 |
表面很虔誠 | 私下卻充滿算計 |
耶穌在那個時代就看得這麼透徹,真的讓人佩服。現在2025年了,我們台灣社會還是常常犯同樣的錯,整天在吵萊豬、基改食品安不安全,卻很少人討論我們對待這些議題時的心態健不健康。有些人根本不管科學證據,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,這種心態才是真正需要被潔淨的。
我常看到一些長輩,嘴巴上說這個不能吃、那個不乾淨,轉頭就在line群組轉發一堆假消息,或是對新移民說三道四。這樣的心態,比起他們擔心的那些食物,不知道要”髒”多少倍。耶穌當年的教導放到現在還是這麼適用,真的要好好反省我們是不是常常本末倒置,只注重表面的潔淨,卻忽略內心的污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