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軒逵這個名字最近在台灣的文化圈引起不少討論,這位低調卻充滿故事性的創作者,用他獨特的視角記錄著這塊土地上的點滴。你可能在某個文青咖啡廳的牆上看過他的攝影作品,或是在獨立書店翻到過他寫的城市觀察筆記。
說到邊軒逵的作品風格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總能把看似平凡的場景拍出詩意。像是老舊公寓的鐵窗花、巷口的雜貨店招牌,甚至是菜市場裡阿婆的皺紋,經過他的鏡頭都變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。他的instagram帳號雖然追蹤人數不算多,但每張照片底下總有一群鐵粉熱烈討論。
作品類型 | 特色描述 | 代表作 |
---|---|---|
街頭攝影 | 捕捉城市角落的詩意瞬間 | 《西門町的午後三點》 |
文字隨筆 | 細膩觀察搭配幽默筆觸 | 《我家樓下的7-11物語》 |
紀錄片拍攝 | 關注小人物與地方記憶 | 《阿嬤的裁縫車》 |
邊軒逵最近正在籌備一個關於台灣傳統市場的攝影計畫,他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,從早到晚泡在各地的菜市場裡。他說這些地方才是台灣最真實的樣貌,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感。有次為了拍一位賣豆腐的老伯,他連續一週每天凌晨四點就去市場報到,最後終於捕捉到老伯在晨光中切豆腐的經典畫面。
除了攝影,邊軒逵的文字也很有溫度。他寫過一篇關於萬華老街的長文,把那些即將消失的老店鋪描寫得活靈活現,讓不少年輕讀者看完後特地跑去尋找這些地方。他說這些記錄不只是為了懷舊,更是想讓大家看見這些日常場景中蘊藏的文化厚度。
邊軒逵是誰?認識這位低調卻影響力十足的台灣文化推手,這個名字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有點陌生,但他在台灣文化圈可是默默耕耘多年的重要人物。不像那些整天出現在媒體上的名人,邊軒逵更喜歡躲在幕後,用他的方式為台灣文化發聲。從獨立書店到地方創生,從傳統工藝到當代藝術,你總能在各種文化活動的策劃名單中,發現他低調卻關鍵的身影。
說起邊軒逵的經歷,那可真是豐富到不行。早年他在台北的獨立書店工作,後來慢慢接觸到更多文化領域,開始策劃各種展覽和活動。他最厲害的地方在於,總能把看似小眾的文化內容,包裝成讓一般人都能親近的形式。比如他策劃的「巷弄裡的台灣味」系列活動,就成功讓很多年輕人重新認識傳統市場和老街區的魅力。
年份 | 重要事蹟 | 影響範圍 |
---|---|---|
2010-2015 | 經營獨立書店「邊角」 | 台北文青圈 |
2016-2018 | 策劃「老屋新生」計畫 | 全台5個縣市 |
2019-2021 | 推動「地方創生」文化節 | 中南部鄉鎮 |
2022至今 | 擔任文化部顧問 | 全國性政策 |
邊軒逵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對台灣本土文化的堅持。在大家都在追逐國際潮流的時候,他反而更專注於挖掘台灣在地的故事。像是他發起的「台灣工藝復興運動」,不僅讓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得以保存,還幫老師傅們找到新的市場。他常說:「文化不是擺在博物館裡的古董,而是要活在當下的生活方式。」這種務實的態度,讓他的每個計畫都能真正落地生根。
現在雖然邊軒逵已經算是文化圈的大老級人物,但他還是保持著一貫的低調作風。你很難在媒體上看到他的專訪,更多時候他是在各個文化現場默默觀察、給予建議。有人說他是台灣文化界的「隱形推手」,這句話真的再貼切不過了。下次當你參加某個很有質感的文化活動時,不妨留意一下,說不定就能在角落發現這位總是穿著簡單、帶著溫和笑容的文化推手。
邊軒逵何時開始投入地方文化保存?一探他的啟蒙故事,這要從他小時候在台南巷弄裡打滾的日子說起。今年45歲的邊軒逵,其實早在20多歲就開始關注老屋保存,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全心投入的轉捩點,是2008年一場差點拆掉百年街屋的都市更新案。當時他親眼看著工人拿著鐵鎚要敲掉那些雕花磚牆,突然覺得「這些阿公阿嬤時代的記憶,不能就這樣消失啊!」
邊軒逵的啟蒙其實來自家族記憶。他阿公是傳統木匠,小時候常帶他去廟口看師傅修復古蹟。那些刨木花的香氣、老師傅用閩南語講解榫卯工法的畫面,都深深刻在他腦海裡。後來上大學讀建築系,才發現這些技藝正在快速消失。他跟我說:「那時候台南很多老房子都偷偷被改成鐵皮屋,每次騎車經過心都在滴血。」
為了更了解他的文化保存歷程,我整理了一些關鍵時間點:
年份 | 重要事件 | 影響 |
---|---|---|
2005 | 參與台南神學院古蹟修復志工 | 首次接觸專業古蹟修復 |
2008 | 發起「救救老屋」連署活動 | 成功保留3棟日治時期街屋 |
2012 | 成立「巷弄文化工作室」 | 開始系統性記錄傳統工法 |
2018 | 出版《老屋的溫度》攝影文集 | 引發年輕人關注老宅議題 |
邊軒逵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用很生活化的方式做文化保存。像他會帶社區阿嬤們一起做紅龜粿,邊做邊錄下那些傳統食物的做法;或是辦「老屋講古」活動,請八十歲的里長伯用台語講當年巷口那間雜貨店的故事。他說這些日常的記憶才是最真實的文化,比教科書上的資料更動人。現在他工作室的牆上還貼著當年被救下來的老屋照片,每次有年輕人來參訪,他都會指著照片說:「你看這些花磚,現在師傅都燒不出這種顏色了啦!」
最近他正在籌備一個特別企劃,要把台南傳統的「亭仔腳」建築智慧做成互動展覽。邊軒逵翻出他阿公留下的老工具箱給我看,裡面那些磨得發亮的鑿刀,見證了好幾代匠人的手感。他邊整理工具邊說,這些年最開心的不是上新聞或得獎,而是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回來學這些老技藝,甚至開玩笑說現在工作室的志工群組都快變成「傳統工藝交換學生」了。
最近大家都在問「邊軒逵在做什麼?解密他如何用創意活化老社區」,這位被稱為「老屋改造魔術師」的年輕人,真的用超乎想像的方式讓老社區重新活過來。他不只是簡單翻新建築,而是把整個街區當成畫布,用創意讓老房子說故事。從廢棄的鐵皮屋變身文青咖啡廳,到斑駁的紅磚牆化身互動藝術牆,邊軒逵總能發現別人看不見的可能性。
邊軒逵的團隊最厲害的是他們「接地氣」的工作模式,不是高高在上地規劃,而是蹲點在社區裡跟阿公阿嬤聊天,找出真正屬於這裡的記憶。他們發現老社區最珍貴的不是硬體,而是那些藏在巷弄裡的人情味。像是把雜貨店的鐵窗花變成文創商品,或是用社區長輩的拿手菜開辦料理工作坊,這些點子都讓老房子有了新生命。
改造案例 | 創意亮點 | 社區反應 |
---|---|---|
永樂市場二樓 | 老布行變身手作體驗空間 | 年輕人流增加40% |
大稻埕茶行 | AR技術重現製茶歷史 | 長輩主動當導覽員 |
萬華廢棄戲院 | 結合燈光秀與在地歌仔戲 | 週末人潮爆滿 |
邊軒逵最近更把腦筋動到老社區的「聲音」上,他收集早年的叫賣聲、廟口鑼鼓聲這些快要消失的聲音記憶,做成聲音地圖讓遊客用手機就能聽。這種做法不只吸引觀光客,連原本覺得「這些老東西沒路用」的在地年輕人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。他的團隊現在甚至開發了「老屋改造工具箱」,教社區居民自己動手做小改造,讓創意真的扎根在日常生活裡。